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

注册 登录

龙盛新闻

全部新闻 集团新闻 媒体报道 电子期刊

搜索

靠什么向污染宣战?
2015.09.19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李闻芝

       

        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除了提醒政府要加强监管,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和守法意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督促企业下大力气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创新技术从根源上取代落后的污染严重的老工艺,消除或减少污染。而且,也只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实现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绿色转型升级目标。然而,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技术创新是根治污染的良药,但是配好这剂药并不容易。

        市场尴尬凸显创新之困

  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曝光后,国内最大的分散染料重要中间体还原物生产企业宁夏明盛染化公司生产装置被关停,市场上70%的供给能力瞬间蒸发。很多人认为,在明盛被查处后,另一家生产还原物的龙头企业——浙江龙盛,因其是国内唯一一家采用清洁环保工艺生产的企业,定会受益匪浅。

  但1年过去了,事实并非如此。“截至今年8月,将近1年的时间,龙盛生产的还原物只有7400多吨,产能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产品也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向记者谈及此事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我们投巨资开发出的清洁环保的新工艺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落后生产工艺的退出也没有让先进技术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记者了解到,根据下游分散蓝等染料的产量来计算,目前还原物的年需求量应该在3万吨左右。公开的资料显示,采用铁粉还原工艺生产还原物的企业随着明盛旧厂的被查基本上全部停掉了,而目前市场上硕果仅存的龙盛7000多吨的年供应量与市场3万吨的需求量相去甚远。但其他2万多吨的还原物是哪来的?市场反映出的供需不平衡留给人们一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大媒体对于这一现象的报道已经相当充分,空出的市场份额早已被那些非法的地下工厂填空补齐,而其产生的污染也随之由腾格里沙漠扩散到了江苏、山东、河北、江西等地。

  一家企业污染被查处了,其他的污染企业却获得了“新生”,这样的现象让阮伟祥感到痛心和无奈:“作为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从2000年起,龙盛每年都会投入巨资进行新产品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但是,目前的创新环境并不能令人满意。违法企业依靠低廉或零环境成本与正规企业竞争,市场缺乏公平的环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染料行业中时有发生。”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在众多的化工行业中,染料算得上是最赚钱的行业了。由于较早地进入了结构转型的调整期,虽然产量增速放缓,但利税总额却保持了高增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但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的资金对染料项目的投资热情并不高,为什么赚钱的行业大家都不愿意投呢?原因除了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限制外,高额的“三废”治理投入和高研发投入也是一些投资者对染料项目望而却步的直接原因。

  “纵观160多年的世界染料工业发展史,染料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类似于医药的高利润率的精细化工行业。高利润率主要来自于产品的高附加值,而高附加值又缘于高研发投入。如果没有行业的从业经验,或是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撑,没有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贸然入行是不会轻易赚到钱的。”田利明的这番阐述也从一方面说明了技术创新对于染料企业的重要性。显然,对于大多数的缺乏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小染料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主要因素。”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小年则更加明确地表示,“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间要经历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和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在还原加氢工艺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要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产业化的技术,还需要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密切合作,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消化、提升、改进的能力,技术人才是必要的因素,而这恰恰又是中小企业所缺乏的。”

        创新需要良好创新环境

        从龙盛老总和两位业内专家的分析看,染料行业中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上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创新瓶颈。

        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创新环境不利的问题。行业中总有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无视法律的尊严,违法违规生产,以破坏环境换取低成本产品冲击市场。尽管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但造成的影响却十分恶劣。他们一方面在以偷排的方式污染环境,一方面又在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其他企业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的高附加值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技术开发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受到拖累,削减了企业后期投入的热情。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不良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原本想要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变得彷徨和犹豫起来,行业整体的创新环境遭到了破坏。而一些中小企业又苦于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想要创新却又力不从心。

        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染料行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与装备部主任胡迁林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行业整体技术创新储备不足,企业一直处于一种新技术“饥渴”的状态,尤其是环保、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创新型技术稀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不愿意在原始技术开发上投入,而企业不肯投入的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让创新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要让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才有积极性去投入。”胡迁林对记者表示。

        他分析道,一个企业千辛万苦开发出一项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其他企业就会跟风模仿,一哄而上,用不了多久一项新技术就成了一项过剩产能技术。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化工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自己开发,反而走捷径搭便车,到别的企业挖人才、偷技术。这样的市场环境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一些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企业面临的困难就更大,有没有环保技术、做不做“三废”处理,企业的成本相差很大。如果大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很难谈公平竞争,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反而会处于劣势地位。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企业的创新动力就难以为继。知识产权被肆意侵犯,先进的绿色工艺很难推广,行业技术进步就会举步维艰,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就难以扭转。”阮伟祥再次强调了混乱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

        “未来的‘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大力改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是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也表示,“政府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企业脱颖而出的市场环境,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崇尚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行业协会也会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给予企业明确的技术研发指南信息,组建企业和科研院所多方协同的创新联盟,引导鼓励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保障企业创新能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严格的环保法规是支撑技术创新战车的两个轮子,否则创新没有有效支撑,就跑不动也跑不快,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会存在。”阮伟祥这样表示。

        创新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由于染料产品品种多、合成路线长,“三废”排放量就大,尤其是废水酸度大、COD高、色度大、毒性大、难处理,因此染料行业1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消除污染,追求环保、清洁、绿色的奋斗史,国内外皆不例外。而目前作为世界第一大染料生产国,“三废”治理是中国染料企业必须要跨越的门槛。

        “目前,染料生产企业对于清洁生产、环保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近5年来,染料行业加快了产业环保升级的步伐,像龙盛、闰土、安诺其等前十大企业在清洁环保技术的开发上都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改善生产环境,减少‘三废’排放,提升产品品质,而且有些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所有的技术创新又都是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展开的。”田利明对记者表示。

        据田利明介绍,过去几年,行业内已经成功示范推广了染料中间体加氢还原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染料膜过滤、原浆干燥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有机溶剂替代水介质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低浓酸含盐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等。浙江龙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吉华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华戈化工有限公司、洛阳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获得了工信部清洁生产技术专项资金的奖励。此外,连续硝化、加氢还原、染料膜过滤、原浆干燥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也大大降低了染料生产过程中废水的产生。

        去年12月,又有一批染料及中间体清洁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染(颜)料中间体和染(颜)料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贯穿了9项课题的生产示范线。验收专家组认为,这样一批染料及中间体生产新技术将对染料行业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产生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9项课题均形成了生产示范线,技术水平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已经具备了工业推广的基础。

        湖北楚源集团有关负责人向中国化工报记者表示,目前环保已经成为楚源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5年,楚源已投入5亿多元用于高浓度废水的治理和“三废”的回收利用。企业已经成功开发了H酸的绿色生产工艺,大大减少了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盐类的排放,“三废”的回收利用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浙江龙盛集团技术负责人也表示,作为全球染料及中间体行业的龙头,龙盛多年来一直把建设绿色化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创新绿色发展视为己任。通过多年的创新积累,龙盛已建立起行业内最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体化”的清洁生产模式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三废”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新常态;通过产业链合理设计和布局及协同效应,每年副产物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为龙盛贡献的价值就在1亿元以上,余热回收及有效利用每年可以节能2万多吨标煤。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龙盛也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创新团队。目前,龙盛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究机构,国内创新团队拥有专职研发人员235人,海外技术团队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47人。公司拥有行业专利2000多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100多个。雄厚坚实的研发实力为龙盛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难以超越的基础。

 

相关评论:

激活创新基因根除痼疾

        染料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化学品门类之一,其产品属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以创新为最直接驱动力的行业。

        160多年的染料发展史也明证了这一点。先是人类对色彩的追求,催生了合成染料工业;而随着新型纺织材料的诞生,科学家又开发出适合于涤纶的分散染料和用于腈纶的阳离子染料……不同的印染工艺、不同的应用领域、与时俱进的消费需求,对染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染料工业就是在不断地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说,现代染料工业天生就具备创新的原始基因。

        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染料行业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染料生产和出口大国,产量增速最快时接近30%,这种超常规的生长速度更多的是依靠产能扩张和引进技术来实现的。期间,技术创新要素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无论做什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工艺,企业都是可以赚钱盈利的。

        但时至今日,中国染料工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做什么产品都可以赚到钱,也不是用什么样的工艺技术都可以在市场上立足。一方面,产能过剩使得大路货的利润率大幅下滑,赚不到多少钱;另一方面,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也切断了“三废”排放的后路,落后的污染工艺面临着被逐步淘汰的命运。与此同时,当我们离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想要通过引进来获取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几乎已经成为不可能,以技术引进的方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路途已经走到了尽头。

        由此看来,中国染料工艺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关口,如果想要在生产大国的前面加上一个“强”字,就要靠自己。是时候重新激活行业细胞中的创新基因了,而且目前的中国染料行业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愿,要把创新看成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迫于任何外界压力被动为之。新产品的创制和产业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源泉。未来,染料行业将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投入、高回报的创新型行业,由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将成为企业的新常态。

        目前,中国染料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难关就是如何根治“三废”污染,特别是高盐废水和废酸,而要清除污染痼疾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研发新型的清洁生产工艺。以催化加氢还原代替铁粉还原工艺、以连续生产取代间歇式生产等创新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根源上消除了“三废”的产生,同时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使原来的“三废”变成了资源,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而只有拥有这样的创新技术和能力的企业,才可以在染料工业的王国中生存与发展。